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。
2239家农合机构(包括农村信用社、农村商业银行等)占据银行业法人机构半壁江山,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5.99%。是服务乡村金融的毛细血管。
4月18日,中国普惠金融(浙江)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,此次论坛主题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。中国银行(4.000, -0.03, -0.74%)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演讲中表示,宏观政策铺路护航,财政、货币和监管等政策合力,营造了良好的普惠金融外部环境。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,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。
潘光伟介绍,截至2018年末,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实现“两增”目标,余额达到33.49万亿元,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.81%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.36万亿元,较各项贷款增速高9.2个百分点。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2.68万亿元,同比增长5.58%,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约为5.63万亿,同比增长10.52%,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。2018年四季度,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7.02%,较一季度下降0.8%。
不过,潘光伟指出,在经济下行压力犹在、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,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,农合机构既面临各类业态竞相参与竞争、公司治理和风控体系薄弱、风险易发多发等严峻挑战,又面临商业可持续性不够、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掣肘等问题。
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也在论坛上提到,全国农合机构的不良率约在5%左右,高于商业银行不良率三个多点。此外,机构经营两极分化,高风险机构正在增加。
农合机构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“助推器”,发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?潘光伟提出了五条建议:
(一)回归本源,坚守定位。农合机构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,确立与所在地域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。坚持“做小做散”,专注服务本地、服务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宗旨,下沉服务重心,增加农村金融供给,达到金融服务“普之城乡,惠之于民”的目的;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巩固好农合机构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优势地位,推动建立多层次、广覆盖、可持续、适度竞争、有序创新、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。
(二)加大扶贫信贷投入,助力精准脱贫。今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攻坚之年,农合机构要充分发挥在决策流程、地缘、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小、快、灵的优势,助推脱贫攻坚。要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,做到服务对象、服务模式、信息对接精准。充分运用小额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,为农民工、妇女、下岗人员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资金支持;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,推动扶贫扶智,将传统的“输血”扶贫向“造血”扶贫转变。
(三)坚持发展绿色金融。农合机构扎根于“三农”,积极贯彻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支持美丽乡村建设,积极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,改善农村生态环境。合理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,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高标准农田、交通设施、水利设施、电网、通信、物流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,促进信贷资金逐渐从高污染、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,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,助力可持续发展。
(四)加强公司治理,防范化解风险。农合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化、差异化、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,切实提升治理主体的履职能力和水平,加强内部风险管理,苦练防风险“铁布衫”。同时,探索“银担”“银政”“银保”合作模式,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,推动信贷与担保、保险形成合力,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,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险,努力营造良性、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。
(五)加强金融科技的深入运用。银行业已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,农合机构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,不断加强大数据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,探索开展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,针对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定制化需求,开发多元化、特色化金融产品,降低融资成本,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能力。借助金融科技赋能,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,优化授权授信机制,合理确定贷款额度、利率和期限,提升服务效率,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。